了解腸病毒:症狀、傳染途徑及預防方法

  2023-08-03 13:15:00 |   725

夏天是腸病毒傳播最快的主要流行期,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,氣候溫暖潮濕,很適合腸病毒生存。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和疫苗,只能夠採取退燒、止咳、打點滴等支持療法,而患者大多也都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,但是其實勤洗手才是預防腸病毒的重要關鍵,只要注意個人衛生,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。

腸病毒常見6症狀

腸病毒是幼兒階段很常見的疾病,但並不是只有幼兒才會感染,大人也會得腸病毒,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,與一般感冒不容易做區分。其常見的症狀包括以下六種:

疱疹性咽峽炎:突發性發燒、嘔吐、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。
手足口病:其症狀包含發燒、手腳與口腔出現小水泡。
嬰兒急性心肌炎、成人心包膜炎:突發性呼吸困難、臉色蒼白、嘔吐,也可能會出現心跳速度過快的情況。
流行性肌肋痛:胸部會突發陣痛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,並且伴隨著發燒、頭痛、短暫噁心,以及嘔吐腹瀉等症狀。
急性淋巴結性咽炎:發燒、頭痛以及喉嚨痛。
發燒合併皮疹:皮膚出現斑丘疹狀、小水泡。

小兒染科的黃瑽寧醫師表示,腸病毒的種類很多,其中又以「腸病毒71型」最容易引發兒童手足口症、泡疹性咽峽炎等症狀,對於6歲以下的幼童來說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威脅。對此,黃瑽寧醫師也提醒父母要特別注意重症的前兆,尤其三歳以下得手足口症的病童要特別小心,因為三歳以下感染腸病毒71型後重症的機率相對比較高。

圖/腸病毒是幼兒階段很常見的疾病。(擷取自pexels)

腸病毒傳染途徑

腸病毒最主要的傳染途徑,是透過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,也就是所謂的糞口傳染及飛沫傳染,最常見的感染原因是與病人分泌物的接觸,例如咳嗽或打噴嚏造成的唾液感染、水及食物污染所導致的腸胃感染、或是經由糞便或其他黏液感染。除此之外,腸病毒的傳播能力非常高,所以只要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就能夠進行病毒的傳染。

家中嬰幼兒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感染數量,通常是因為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,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。也可能是接觸到無症狀卻帶有病毒的家長散佈的口鼻分泌物,或吃進被病毒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到傳染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,幼兒在玩耍過程中喜歡咬弄的毛絨玩具,非常容易殘留含有腸病毒的口水,因此對於幼童來說也是很常見的傳染媒介之一。

圖/幼兒經常接觸的毛絨玩具也是腸病毒常見的傳染媒介。(擷取自pexels)

如何預防腸病毒?

腸病毒傳染力在發病內一週是最強的,但從發病到之後的12週內,患者的腸道都會持續釋出病毒,加上腸病毒種類眾多、每次感染都只會對當次的病毒產生抗體,因此無法終身免疫,所以即使症狀痊癒,也還是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好對腸病毒的預防。

1.勤洗手,每次最好至少沖洗20秒,才能徹底將病毒洗淨。尤其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,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後都應該將手徹底洗乾淨,既保障家長安全,也避免孩子接觸外面帶回來的病毒。

2.避免用未清洗的雙手碰觸眼睛、鼻子和嘴巴。

3.不要與生病的人親吻、擁抱,或是共用水杯及餐具。

4.時常將容易碰觸到的地方消毒,例如玩具、門把。並且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。

5.身體感到不適時應該待在家中,如果症狀持續或更嚴重時,應盡速就醫。

6.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,以提昇免疫力。

圖/保持手部的清潔是預防腸病毒的重要關鍵。(擷取自pexels)

延伸閱讀

甲狀腺機能亢進:8大警訊及治療方法

牙齦萎縮:原因、治療及預防方法

你可能會喜歡 | 粉健康